做到守正创新,就是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
从这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历史辩证法来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尤其要正确处理资本和利益分配问题,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全面提升资本治理效能,以合理驾驭资本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同时,必须认识到,资本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而且,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恰恰可以防止资本与特定公共权力的交换结合趋势,真正保障资本的运行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性质,能够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片面发展的现代化是一种由合理化走向反理性的发展方式,其根源在于:资本逻辑主导的市场机制渗透和支配整个社会生活,排斥人民的参与共享,将个人和社会都视作资本积累的工具性要素。基于此,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合理引导资本自身扬弃,控制其对抗分裂异化形式,发挥其伟大文明创造作用。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从现代化发展理念到发展方式上的深刻变革。中国式现代化在驾驭资本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尤其是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资本生产要素及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利用,使之真正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于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而社会生活运行的核心是交往、道德、习俗等文化伦理行为。与此相反,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则是真正的理性发展:整个社会生活将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目的本身,整个社会对资本逻辑实现了有效控制和合理利用。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服务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明显高于其他产业。
二是优化生产性服务结构,实现高端化发展。一方面,在优化生活性服务业结构中提升消费服务品质。这些新经济、新服务的出现,不仅开拓了就业新领域,有效发挥了各类服务平台带动就业的独特效应,还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切实缓解了就业压力。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值均比2022年同期大幅回升,市场明显回暖,服务消费正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新亮点,在扩内需、优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水平,实现供需匹配。在劳动就业方面,服务业作用尤为突出。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而解决这些技术问题所需的研发、设计就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稳步提升。稳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经济服务化是大势所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服务业占比基本在60%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和产业演变特点,都充分印证了这个趋势。比如,正常情况下,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创造的就业机会比制造业多25%左右。应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服务数据开放共享,但也需创新监管模式,加强风险防控。应以市场导向为基础,引导不同类型企业依托创新科技园、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等产业发展平台,推动专业化服务的规模化、高效化和集群式发展。
服务业强劲复苏为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实基础。二是引导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增强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
2023年,服务业的这种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应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服务的精准、高效和高质量,形成二者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住数字技术关键变量赋能两业融合发展。那么,巩固服务业强劲复苏态势、推动服务业快速优质发展,继续发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可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全面深度渗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服务业扩容提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鼓励更多的民营市场经营主体从事生活性服务业,切实增强市场活力。应高度重视并加大对发展型生活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首先加大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及社会福利机构等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生活性服务业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基于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行业,往往需要嵌入制造业的生产环节中。
同时,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扩张区间,均值为54.7%,高于2022年同期6.5个百分点,尤其是与实体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值升至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有力支撑了我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实现了生活性服务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了服务功能的提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创新,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在各领域持续发酵,以平台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56%,比2022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1%,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6个百分点。
可见,我国服务业保持持续扩张态势,强劲复苏的态势非常明显。其中,服务业增加值331937亿元,同比增长6.4%,比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进入专题: 服务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由于疫情影响,世界各国普遍进入前期刺激和托底政策的消化期,由通胀和加息引发的全球需求收缩短期内难以避免,世界经济依然运行在下行周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随着疫情转段、经济恢复、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就业形势总体回暖。在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我们将始终面临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要力促形成经济增长、就业改善和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环,切实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
但重点群体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面临较大压力,他们的专业供给能力与发展相对迟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就业需求不相匹配,形成了结构就业困难和部分人才短缺的矛盾,增加了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以稳定和有质量的就业为条件。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外部挑战。
加快优化就业结构和提高培训质量,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政府就业指导要着眼解决普遍性难题和中长期需求,在政策资源和资金使用方式上,更多采用奖励和补贴方式,充分吸引和调动社会和经营主体的灵活性优势,提高就业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处在加速成长和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充满了生机活力,但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成熟度还欠缺,产值规模、就业容量和收入占比还有待发展。同时,稳就业作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支撑,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亿万民众的事业发展,制约着人们的消费潜力和国家宏观经济的需求动力。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稳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这个民生头等大事抓好。
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就业状况也会随之起伏。我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助企纾困措施,但是仍然有一些经营主体没能熬过冷淡的市场环境,许多就业人群不得不进入灵活就业岗位,产生的挤压效应整体上降低了全社会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当前我国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青年人的求职难和部分行业招工难并存,稳就业需要持续加力,尤其需要从战略高度谋划经济转型与稳定就业相互促进的政策举措。加快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调结构和促改革的相关政策,减少各类制度性梗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扩大就业需求、增加就业收入、增强国内消费需求的拉动力。